我覺得我越來越討厭這個政府了。
* * *
安蘭街的一列唐樓,是我的老朋友。它們的長相,在現今的香港非常罕見、或已經絕跡了——露台是弧形的,一幢幢樓高四層帶著弧形露台的唐樓肩並肩地排列着,在視覺上非常有趣突出;加上某些原來的鐵造欄杆仍得以保存下來,而其造型更與灣仔藍屋有90%相似,可見兩者皆建於相同的20年代。另一個罕見之處,是在於其一列五幢的唐樓群竟能在中環這黃金地段得以保存下來,就以金錢、特別是地產業掛帥的香港來說,實屬難能可貴。的確,近代的安蘭街唐樓已發展成以高級品牌主導的商店街,靠在喧囂的皇后大道中旁,安蘭街卻能成為一條既寧靜、又具特色的小街,成為潮流人士購物的另類選擇。
其舊貌可於這兒看到,它們原是一列八幢的唐樓。
* * *
只可惜,這一切已成為美好的過去。
原來早於2009年年尾,一名香港出名有錢的老人家及一專門向舊樓落手的老牌發展商聯手合作,為要將我的老朋友拆掉並發展為銀座式商場。我真的不明白,為何有錢人眼中只認為面積大、物料的檔次高才值錢?別只會想自己有幾偉大,潮流地標並非一定要出自你們的手才能建成的,就是小小的一列五幢唐樓自己都一直是潮流地標了。或許我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同,兼且沒有文化水平不足為奇;但香港政府沒理由要陪他們沒有文化水平,可以讓這列珍貴罕有的戰前唐樓群任人宰割!!為何政府仍是這麼被動,仍是這麼慢動作,要不民間起動示威抗議、要不新聞報導揭發事件已一發不可收拾了、要不把平日毫不起眼的舊建築拍成一齣動人的電影,政府才肯稍為動一下然後再去慢慢補鑊?
年份,半百再四十有多了,它們絕對是乎合入場要求的;歷史價值,我還未進行過研究不太清楚,但我不相信它們會和現在列入三級歷史文物的那些只知道年份及其位處之街道的由來的唐樓們有何分別;建築價值,單單從其外表已跑出其他已評級的唐樓好幾個身位了;罕有性,以上已簡單介紹了。然而,它們竟得不到一個評級。縱使其歷史價值或許未必那麼高,但古建築最直接可愛之處,不就是其實體的存在嗎?不就是整體歷史氛圍的一部份嗎?是否想全港的古建築都變成中山史蹟徑的紅色牌子才叫做保留了歷史?沒有實體讓市民去體會,如何教人明白香港歷史的氛圍?
可否對古建築的實體多一份尊重?
可否對香港最珍貴的產業多一份觸覺?
安蘭街的老朋友就這樣離開了,這件事實在令我痛心又為之氣結。我只能說:我真的真的很討厭很討厭這個對古建築永遠是後知後覺的政府。